红石岩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老家 > 水坪镇 > 红石岩 > 详情正文

水坪镇红石岩村 : 一位村支书盼望18年的“农家乐”——县

 来源:老家网    

(记者 刘安西 通讯员 潘成涛 )25日,雨后的天空湛蓝如洗。

湖北省竹溪县水坪镇红石岩村支书汪从平的家坐落在半山腰间,一条通村公路直达院落。此时的汪从平显得很悠闲,他一边喝茶,一边看着老伴洗菜。刚刚采摘的青椒、茄子、西红柿在自来水的冲刷下,发出一串串欢快的音符。

“住在氧吧里,车子开进院,用水不用挑,吃菜纯天然。”眼前的景象让汪从平感到惬意和快乐。是啊,为了过上这“农家乐”的生活,他和村民盼望了近18年。

62岁的汪从平,在红石岩村家喻户晓。勤劳、朴实、脑瓜子活泛,还有一副热心肠,1996年担任村支书至今。

“18年里,想干很多事,也干了很多事,但都没能干好。”他说。

从他记事起,村里通往外面的路就是一条蜿蜒起伏的羊肠小道。上学的时候,他在路上跌过跤,成年后为将粮食挑到外面去卖,他几次滑落到沟里。家人生病去医院靠人抬,值点钱的东西要卖出去全靠挑,这条维系着800多名村民生存的路,成了记忆中抹不去的伤痛。

“穷则思变,不向命运低头。”2001年,村委会带领村民,凭借原始的工具和人力,硬是将这条羊肠小道开凿成了一条宽约2米的路。通路那天,村里向过节一样,笑声传遍了群山。而汪从平也连忙为自己置办了一件新物件——自行车。但美好的心情来的快去的也快,由于路面没有硬化,雨天泥泞,天晴起灰,时不时的还塌方滑坡。一次,他骑着自行车和村民刘康前相遇,在相互让道时,自行车竟将对方的脚趾压了个大包,被传为笑话。

“缺资金支持,缺政策扶持,只好修修补补,将将就就。”汪从平很无奈。

红石岩村地处二高山,土层薄,水体涵养量低,村民饮水全靠几口深不过尺余的水凼,“水凼是露天的,面上飘着一层树叶,天热时会生出红虫。一到天干,吃水就得到几公里远的河沟里去挑。”汪从平的老伴想起过去还唏嘘不已。

行路难、吃水难,辛勤劳作也只能换的口粮,村民的日子过的很清苦,时间一长,不少人都搬走了,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弱病残,村落渐渐缺少了生机。

“如果不是为了生存,农民怎么舍得丢掉活命的土地啊。”汪从平很理解。

时光荏苒,一波又一波新农村建设风起云涌,但红石岩村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靠天吃饭、土里刨食的生活依旧恒定。

变化从2014年8月悄然开始。竹溪县公安局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红石岩村,先后筹资150万余元,修建道路、改善饮水。原有的2.6公里通村公路被拓宽硬化,5.2公里的新修村级公路,如同一条条纽带,把零散的院落与外面的世界紧紧相连。而随着9口水窖和1万余米管线的建成,全村近70%的家庭都用上了自来水。为贫困户“量身定做”脱贫计划,同时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近百名民警争相与贫困户“攀亲结对”, 从精神上鼓励他们树立决战贫困的信心,从物质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精准扶贫奖励到户政策》的激励下,一批村民在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致富路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为了不让一个贫困户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队,该村贫困户集中安置点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到今年10月,13户村民将搬进新居,同时,该局投资4万余元对村级茶园进行改造,新建茶园100亩,搬迁来的村民可以就地到茶厂打工,他们原有耕地将依靠政策实施退耕还林,实现打一份工拿两份收入,真正使搬迁群众呆得住、能致富。


相关阅读

竹溪天气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