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消息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老家 > 邻居消息 > 详情正文

鲁山县:精准扶贫的“鲁山模式”

 来源:老家网    

 马楼乡甘树里金田地火龙果种植基地

熊背乡大年沟村民在采摘血桃

 下汤镇万亩桃园

鲁山县精准脱贫就业基地之一——尧山墨子古街

辛集乡葡萄成知名品牌

尧山镇东竹园村农家乐


记者丁需学 通讯员师红军


昔日守着柞蚕资源过着穷日子的养蚕人,如今凭熟练的织丝技术,开着“房车”出大山,走南闯北扎营盘,年均收入十几万。

曾经靠着贫瘠土地度日的庄稼汉,现在依托惠民政策引种蓝莓,栽植玫瑰,开宾馆、卖山货,日子过得红胜火。

这是鲁山县脱贫攻坚发生的转变。

“奇山秀水成景点,农家院里开宾馆。足不出户把钱赚,小康日子似神仙。”这是山区农民对脱贫政策的由衷赞叹。

“扶贫产业连片建,环境优雅又壮观,不出远门有活干,幸福生活心里甜。”这是发自社区群众的心声。

巍巍尧山,见证了鲁山精准脱贫、务实重做的伟大实践。

滔滔沙河,谱写出鲁山发展产业、促民增收的动人乐章。


精准脱贫脚步稳

鲁山县地处河南中西部,县域面积2432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办事处),555个行政村,总人口94万。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是一个集深山区、水库淹没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国家秦巴山片区贫困县。

鲁山交通方便,焦柳铁路,311、207国道,郑尧、二广高速公路贯穿全境。鲁山是一方古老文明的热土,这里是华夏文明仰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刘姓发源地,牛郎织女传说原生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唐代文学家元结、宋代抗金名将牛皋、现代诗人徐玉诺的故乡,保留有中国最古老的楚长城、西汉冶铁遗址、唐代琴台遗址、大书法家颜真卿撰写并书丹的元次山碑等古迹。

鲁山是一方生机勃发、活力四射的热土。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科学谋划,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围绕“生态建县、旅游兴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文化强县、依法治县”六大战略,擂动战鼓,吹响号角,精准脱贫脚步稳,扎实推进;产业发展势头强,活力无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精准脱贫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部署,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速成的捷径,只有结合实际,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才能实现目标任务。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把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作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进行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市委书记胡荃、市长张国伟多次莅鲁调研指导脱贫工作,就加快脱贫步伐、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指示。鲁山县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层层进行宣传发动,充分利用简报、电视、标语、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精准脱贫的重大意义,及时把贫困户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向群众讲清说透,解疑释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兰考、滑县、濮阳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聘请专家、学者到贫困村开展培训,更新观念,形成共识。县委、县政府加强宣传教育、注重典型引导,激发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积极性。创新扶贫模式,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户“张口想要扶贫款”变“依靠政策我要干”。

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县委、县政府主帅出征,大员上阵,全员参与。县委书记杨英锋亲自带队外出参观学习,经常深入村组了解情况,现场办公,利用各种场合讲解精准脱贫的意义,统一干群思想,指明奋斗方向。县长李会良时刻关心群众脱贫进度,多方听取意见,及时破解脱贫难题,调动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积极性。

鲁山县还突出党建引领精准扶贫,在县级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七个一”活动,县级干部每周至少到联系点1次,每月至少在联系村住1个晚上,确保所联系村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县里成立了脱贫攻坚督导小组,由10名县级领导带队,抽调纪检、扶贫等单位负责同志参与,对全县各乡(镇、办事处)脱贫攻坚情况和整改“两本台账”工作进行督导,促进脱贫攻坚稳中趋好。

该县创新机制,推行脱贫攻坚队伍网格化管理,建立了县、乡、村、组,多层次,立体化的脱贫攻坚队伍网格化管理体系,着力构建责任到人、职能到位、全面覆盖的脱贫攻坚网格化管理模式。各乡(镇、办事处)充实了扶贫办工作人员,各村配备了脱贫攻坚管理员,各村民组增设了脱贫攻坚联络员,县直各单位增设扶贫专干,实现了脱贫攻坚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推行脱贫攻坚台账规范化管理创新,通过建立“一表一档一卡两单五簿三册”动态管理体系,实施动态管理,精准掌握贫困户信息,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实基础。

县里印发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实施方案,明确贫困户识别和贫困对象退出工作机制,使脱贫攻坚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通过回头看、再核实,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174个,贫困户26539户、贫困人口83656人。经国务院第三方评估,该县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率达到98.5%,贫困人口脱贫准确率97.1%,帮扶工作满意率95.3%。

梁洼镇张相公村党支部书记李德运说:“精准扶贫没有固定模式,工作中我们曾感到无从下手,关键时候,县乡领导及时给我们解难题、指方向,思想上鼓励,工作中支招,我们才有了底气和信心,做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精准脱贫周周有进展,月月有变化。”

库区乡搬走岭村实施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办法,使贫困户有项目,有活干,收入明显增加。贫困户王春怀从村干部经营多年的果园转租4亩,当年就有收入。他说:“村干部经常传授管理、修剪技术,我只要修好枝、除净草,出力干活就行,今年承包的这些晚秋黄梨,预计收入1万多元。”


产业脱贫势头强

鲁山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线,以增加群众收入为目的,立足资源优势,制定出台了产业扶持政策,建立完善了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体系,根据各地资源,引导鼓励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西部山区的14个乡46个村重点规划发展旅游产业;在西部、南部、北部丘陵山区12个乡110个村重点发展食用菌产业;在西部、北部、南部浅山丘陵区12个乡75个村重点发展林果产业;在沙河以南4个乡(镇)86个村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形成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发展项目,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的产业脱贫发展模式。

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以建基地、成规模为主线,发展特色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使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户掌握1~2项种植技术。五里岭的酥梨、库区乡的蓝莓、国贝石的玫瑰、大年沟的血桃、辛集乡的葡萄、搬走岭的核桃、八里坡的迷迭香等特色种植业,产品质量好,品牌叫得响,带动近3500户贫困户、1.1万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成为产业扶贫的亮点。精心培育了瑞亚牧业万头奶牛基地、鸿祥农林牧有限公司养牛基地等一批养殖龙头企业,初步建成特色支柱养殖产业体系,带动周边1100余户、近4000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食用菌发展势头强劲。食用菌生产初步实现了种植区域化、品种多样化、经营产业化。食用菌生产的区域空间由山区发展到平原,种植户由农村发展到社区,生产季节由单季变为四季,生产理念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土门办事处庙庄村在财政扶贫到户增收项目的扶持下,种植香菇20多万袋,总收入预计超过260万元。董周乡盆窑村80户群众或种香菇或种地栽黑木耳,收入显著增长。去年全县食用菌总产量达5.1万吨,产值16.1亿元。

农家乐发展红红火火。鲁山县景区多,发展农家乐条件得天独厚。该县加大扶贫力度,以整村推进形式扶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社区扶持村民积极发展农家乐,助民早日脱贫致富。四棵树乡张沟村农家乐十分火爆,今年五一、十一长假,每天接待游客500人左右,小山村撑起了旅游大餐桌。村党支部书记许建军说:“各级政府支持我们发展农家乐,算是找准了一条脱贫路。”目前,鲁山县已有12个乡(镇)、43个村、1300多户从事农家乐,发展床位14900张,从业人员5200余人,户年均收入5万元左右,带动56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

光伏脱贫进展顺利。该县立足荒坡面积大、光照充足的资源特点,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光伏扶贫的政策机遇,与中民投旗下的中民新能公司达成了总投资240亿元、总装机容量3000兆瓦的光伏电站项目,利用荒坡最大

限度地发挥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贫困户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周边贫困农户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首期60MW已建成并网发电,该县引进的军昊电力100MW光伏发电项目也在紧张有序建设。

劳务脱贫扎实推进。该县整合扶贫、农业、社保等部门培训资源,加强对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了50多个精准扶贫就业基地,以“两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为依托,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15年全县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25万人,贫困人口1.2万人以上,年创收入79亿元,其中贫困人口创收1.1亿元以上。炜成实业有限公司是鲁山县产业扶贫龙头企业,也是精准扶贫就业基地之一,企业吸纳136名贫困户群众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

丝棉家纺产业“衣被天下”。以“靖焜实业”为龙头,以西部、西北部山区30万亩柞坡为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完整产业链。全县放养柞蚕卵5000公斤,涉及10个乡(镇)82个村,6130户,产鲜茧2200吨,产值6380万元。依托茧丝资源和传统工艺,全县从事柞丝绵、柔丝绵加工、销售企业80余家,丝绵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畅销上海、云南、广西、我国台湾、香港及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收入10亿多元,带动1.1万人脱贫。

蔬菜种植方兴未艾。该县高度重视蔬菜发展,将其作为扶贫重点产业来抓,促使其做大做强,形成了以张良为中心,辐射带动张官营、马楼、磙子营等乡(镇),并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张良镇蔬菜种植达到了一年三熟或四熟,蔬菜品种达几十个。该镇引进的芦笋以其上好的食用、药用价值,一上市就受到人们青睐。全镇已发展芦笋种植基地500亩,并建起了一座能储藏保鲜3万公斤芦笋的保鲜库。

优质甘薯种植生产前景可观。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根本途径,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之一。县扶贫办通过对甘薯现状的深入调研,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把甘薯生产加工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产业来抓,利用到户增收项目进行扶持,先后在张店、辛集、马楼、张官营、观音寺、瓦屋、张良等乡(镇),推广种植高产淀粉专用薯,还研制了甘薯面条、粉条、糕点、方便食品等,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巨大。辛集、瓦屋两个乡从事甘薯加工的有230余户,辐射带动800多人就业,年产粉条175吨,产值200万元。

产业脱贫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村民受益,干部满意,为脱贫攻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基础建设力度大

鲁山县委、县政府在脱贫攻坚中,注重基础建设,整合水利、电业、交通、农业等扶贫资金,进行集中使用,重点搞好高山移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环境卫生、文化中心等,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文化生活品位。

该县结合各乡(镇、办事处)实际,对深山独居户、散居户,采用集中建设与分散建设相结合、搬迁扶贫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搬迁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扎实推进搬迁扶贫。对建成的搬迁安置点进行完善提升,下汤镇西许庄、四棵树乡黄沟村等搬迁安置点已建成,今年的11个搬迁安置点全面启动,涉及7个乡镇,计划搬迁632户,2092人,目前已完成投资7064万元。

近年来,全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92处,完成30座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多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9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2万亩,改造中低田2.3万亩,修复自然损毁工程1.5万亩;完成电力改造项目117个;建成大中桥桥梁50座;新改扩建校舍21万平方米,排除危房6.2万平方米;投资1.5亿元,在建制镇建设一批道路、环卫、游园、垃圾站等项目;新建改建卫生室500余所。

赵村镇赵村新村是一个高山移民点,安置移民140户,村民郭满仓从深山搬下来,从事丝绵加工销售生意,收入明显增加。他说:“住着明亮的楼房,过着城市人的生活,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梁洼镇应源社区是一个易地搬迁工程,10栋236套住房已经基本竣工。60多岁的贫困户杨民因病致贫,生活困难,一家5口人住着破旧的瓦房,如今搬进新社区,住上新楼房。杨民之妻薛香说,镇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俺家经申请、村里研究、公示等严格审查程序,符合要求,上级办理了相关补助手续,能住上这100平方米的新房,真感谢上级的扶贫政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成绩和荣誉,勤劳智慧的鲁山人不骄傲、不满足,瞄准脱贫目标,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扎实工作。鲁山县委书记杨英锋充满信心地说:“鲁山县将进一步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精准脱贫工作精神,乘着省十次党代会、市九次党代会的东风,按照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五个方法’和‘五个方案’要求,从精准做起,朝实干努力,向成效看齐。在脱贫攻坚中坚持识别精准化,版面规范化,队伍网格化,帮扶产业化,资金统筹化,督查制度化,脱贫成效化,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相关阅读

竹溪天气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