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溪沟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老家 > 新洲镇 > 鲁溪沟 > 详情正文

向坝民歌,秦巴山乡的民间风雅

 来源:老家网    

秦楚网讯 阚韶辉


向坝民歌是秦巴山区历史悠久的山地民歌,被誉为汉民族民间艺术活化石。主要分布在竹溪县向坝乡,涉及竹溪南部山区多个乡镇。表现形式以山歌、号子、田歌、小调、情歌、风情歌、生活歌为主,以艳、贤、偕、怨、哀为主格调。2005年,竹溪县向坝乡被命名为“省级民歌之乡”;2009年,向坝民歌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秦巴山陬的山水绝唱

向坝,一个秦巴大山深处的偏僻之地。最早见录于文献,应是清同治版《竹溪县志》。该志《舆图》卷,在湖北省竹溪县西南与四川大宁县(今重庆市巫溪县)交界处,标出了“向家坝”的地名。旧志辑录的《三省边防纪略》等,也提到此地。向坝民歌,正是山民们在秦巴山陬、川鄂之交的一个化外之地的山水绝唱。

“太阳落山四山黑,放牛耕田又回去”。山高、日短、夜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唱山歌当然是劳作之余的最佳选择。于是,当都市的KTV包厢吟起时尚情歌时,向坝双桥村的一面大山上,那方土墙瓦房的堂屋里,围着烟熏火燎、烧树疙瘩的火塘,也坐着一圈快乐的人。男女老少都是家人邻居,也都是这火塘歌坛的演员兼听众。

一位头缠白毛巾、一脸烟火色的老汉,吧嗒两口铜锅玉嘴竹管旱烟袋,开了个好头:“山歌好唱口难开,磨儿不推不转来,铙钵无铜打不响,镜子无光照不明,山歌无姐唱不成。”不愧是“老歌王”,这“对歌”兴头起得好,又定了个艳情的调。

各位歌手接起来兴致勃勃:“五句子歌五句子唱,五句子歌儿要帮腔。妹唱山歌哥来帮,你一板来我一腔,一板一腔才成双。”这汉子是要“男女搭配,唱歌不累”。姐儿妹儿婆娘媳妇们,当然不甘示弱:“百合花开满山白,情哥想妹妹晓得,你是男子不开口,我是女流脸儿羞,哪有河水倒起流。”

于是,这个晚上的对歌,便很快成了乡村男女歌手之间的一场情歌PK。男人们从《十爱幺妹》唱到《十爱姐》,女人们从《十写郎》对到《望郎十二月》。于是,这个本来会“眯眯眼儿瞌睡多”的夜晚,竟是“河沟越扒越涌流,山歌越唱越自由”,直唱到“郎不风流姐风流,姐儿最爱郎风流”……这场完全自发的、常态的邻里歌会,充满了民间文化充沛的生命力和原创力。

艳歌中的四川麻辣味

毗邻川东,又多是重庆移民后裔,故向坝乡民的歌声中,熏染上了一股浓烈的四川麻辣味。其中,向坝男人的“赞妹”和向坝女人的“想郎”歌——所谓艳歌,即歌唱爱情的那一部分,最是情到真处、辣味横溢。

“乖姐生得白,白似苎麻叶;挨着坐一下,能热个把月。”跟人性最靠近的女性之美,在向坝男人们的向往中,如此情趣盎然。“二月白花开,姨妹长得乖,长得不高也不矮,好像祝英台;姨妹长得好,长得多乖巧,眉毛弯弯一脸笑……”(《姨妹歌》)这是雅的,味道清芬;还有俗的浓的,却是野趣灵性:“远望清妹嫩油油,好比后院韭菜蔸。有朝一日割到手,多放盐来少放油……”(《轻轻一揉水长流》)

向坝歌手推崇“好歌莫让人识破”,但源于生命本色的男女之情,在向坝女子的倾诉中,还是这样灼热刚烈:“铜锣越打越发光,情妹越打越想郎。砍了脑壳还有颈,挖了心肝还有肠,五马分尸还想郎。”如此歌声,闻者能因此藐视无情光阴、看淡风花雪月。

中国文化中,女性的传统秉性历来讲求内向和节烈,而向坝民歌中表达女子对爱情的想往及追求的歌谣,却泼辣而炽热。

刚烈厚重的生死之恋的背后,向坝民歌还有自己的正言:“天上仙人有六欲,牛郎也配织女星……哪有猫儿不吃腥,哥不逗姐是蠢汉,姐不撩人是愚人。”(《哪有猫儿不吃腥》)

实际上,向坝乡民中,来自毗邻的四川和重庆的巫溪、巫山、云阳、开县的流民很多。所以,沐巴山夜雨,熏川人之风,豪爽率真、幽默麻辣的川人秉性渗透在向坝民歌中,大胆无忌处,一定撩你的心绪:“姐在后园掐菜薹,郎在后园打土块,要吃菜薹掐把去,要想说话黑哒来。后院有棵梧桐树,抱着树轻轻梭下来。早晨烧的煤炭火,晚上洗脚上床来。”(《掐菜薹》)

楚地边陲的楚辞遗韵

处在楚国边陲,向坝民歌吸收了浓浓的楚辞遗韵、楚地风流。屈原以楚国方言、楚地民歌形式开创的浪漫主义“楚辞”体,实为湖北民歌的滥觞、向坝民歌的远祖。朱熹在《九歌·题记》中说:“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词即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

论“信鬼而好祀”,在《魂游十殿》为代表的一批向坝民歌的“丧鼓歌”里有充分体现。所谓“今晚歌场朋友多”,“舍起命来陪亡灵”,“这是亡者游十殿,天都地府去登仙”。

至于“鄙俚而亵慢、淫荒”,即用粗鄙质朴之语、极抒男女情爱之至的特点,则在热乎乎、火辣辣的向坝情歌绝唱中,随处可见。“桃子没有李子甜,郎口没有姐口甜。去年八月亲的嘴,今年八月还在甜,新旧甜了二三年。”“去年同姐喝杯茶,香到今年八月八。”

民歌以质朴写实为传统。向坝民歌这种汪洋恣肆的大胆想象,显然烙上了楚风骚韵。故关于女性和爱情的浪漫歌谣,在向坝民歌中占有相当的分量,诸如《探郎歌》、《探妹歌》、《十爱姐》、《十爱幺妹》、《五更情歌》、《露水夫妻不久长》等情歌,皆是向坝民歌中一韵三叹、一阕数叠、广为传唱的代表作。

巴人后裔的不羁歌声

居住在巴山与汉水之间的巴人,作为一个源于三代(夏、商、周)、盛于先秦的远古族系,曾有过自己灿烂的文化。向坝所处的鄂陕渝三省(市)交界的山地,曾长期是古代巴人的文化流域。巴山深处的竹溪县向坝乡,正是古代巴人的发祥地之一。

所以,向坝民歌远藏大山却源自远古,如窖藏地下多年的一坛美酒,蕴涵着远古的深邃和渊远的文化传承。“天上彩云追彩云,地下禾鸟追鹌鹑,河里麻鱼追浑水,十八岁大姐追学生,追上学生一路行”(赶五句《天地对》)。“东方一朵红云起,南方一朵紫云开,两朵祥云共结彩,新郎背起新娘来;天上一对鸟儿飞,河里一对鱼儿跳,抬起来呀哥哥,走起来呀妹妹,抬起嫁妆过高桥哟……”(《婚歌》)。

民歌鼻祖——《诗经》三部“风、雅、颂”中最多篇什的“风”,所开创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这里不经意地大量运用。《诗经》中的《汉南》民歌,采自汉水流域;《召南》主要是蜀国民歌,同时也包括巴国的民歌。那么,向坝民歌就与《诗经》之风,隔着近三千年岁月,脉脉相通。

《华阳国志·巴志》说,巴国“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而其失在于重迟鲁钝,俗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所以,巴人在川鄂之交的山峡间、篝火旁的歌舞,绝不矫揉造作,绝对至情至性……他们本来唱着歌,四处漂游,渔猎为生。而今,巴人后裔的向坝乡民不再游荡,只在歌里放飞他们不羁的灵魂。

而向坝女子,在民歌中那般的美丽多情,让我们想到巴山一带的神女传说。《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中叙述道:“(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

巴国的神女传说,恰是巴人性格的表征。当年,屈原之后的楚辞优秀代表宋玉,就把巴地的历史神话与毗邻向坝的巫溪大宁盐场的巫盐结合起来,称其基本内容,或“愿留共居,朝化为虫(盐水神女)”,或“自荐枕席,朝云暮雨(巫山神女)”。

今日,我们依稀还能在向坝民歌里看到巴人的神女遗风:“何年何月能团圆,接郎接到堂屋里,郎打恭来姐作揖,轻易不来莫讲礼,把郎接到姐房里”(《接郎歌》);“门前一架坎,门后斑竹园。奴的绣房在西间,哥哥哟——点的桐油盏”(《对门黄草坡》)……

向坝民歌,这份鲜活的非物质民间文化遗产,是山民们几百年来口耳相授、代代传承、生老病死的一部分。是快乐,是忧伤,是绵绵不绝的生命符号,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和精神记忆,其真实不伪,坦荡多情,会让迷失在现代功利生活的人们,不知不觉中找回自己……


相关阅读

竹溪天气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