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创客

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儿女 > 老家创客 > 详情正文

老家创客:竹溪县海沣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王海

 来源:老家网    

回乡创业,扶贫战场搏激流

——记竹溪县海沣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王海

通讯员 溪 宣


20年前,因为上起不学,吃不饱饭,他离开了家乡。20年后,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够上学,让贫困的乡亲能过上好日子,他又回到家乡。他就是东莞十堰商会名誉会长、广东省湖北竹溪商会常务副会长、广东东莞市海丰五金公司董事长王海。

 

14岁辍学外出打工支撑起10口之家 

王海于1980年出生于丰溪镇凉桥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要养活一家10余口人。这里土地贫瘠,家家户户靠种玉米、土豆为生,尽管父母都非常勤劳,也很难撑饱肚子。

1994年,十四岁的王海已经上八年级了。当时,学生都是自带粮食,家庭条件好的带米,在学校外面买新鲜菜吃。王海家里十分困难,只能从家里带玉米面,吃玉米糊,菜就是家里带的咸菜,经常长满白霉还在吃,所以那时他身体非常瘦弱。最令王海难过的是他的学费从开学拖到期末,这也使得原本学习成绩还好的他没有心事搞好学习了。1994年下学期,学校即将开学了,王海的父亲正为学费的事发愁。懂事的王海看到父亲为了一家人生活操劳,累得腰都伸不直了,心里非常难过,他毅然决定放弃学业外出打工,帮助父母扛起家庭的重担。尽管父母不同意他辍学,但王海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1994年10月,14岁的王海怀着对学校的眷恋和家乡的不舍,踏上了北上的列车,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村庄和城市,这个贫困的少年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家乡贫穷的面貌。

他先后到过北京、武汉、河南等地,在建筑工地上搬过砖,在砖厂推过车,在煤矿挖过煤炭。一天工作10至12小时,每天仅7元工钱,当时也只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费用。由于人生地不熟,加上他年龄不到18岁,这也是他唯一选择。

1997年底,王海来到广东,进入一家五金厂当工人。由于他不怕吃苦,勤奋好学,善于钻研,很快掌握了五金加工全部技术,成为车间里的技术骨干。当月就挣了1800元工资。这在当时可算是高工资了,相当于父亲在家里种植4亩地玉米的收入。他一分钱也不舍得花,全部寄回了家。

在厂里,王海不仅技术过硬,善于管理,而且与同事关系也很融洽,深得老板的赏识。他的职务也不断提升,由员工荣升到组长、车间主管、技术总监、生产经理等职位。

王海是一个大孝子。他侍奉着父亲、母亲、岳父岳母、养岳父岳母六位老人。每年不管工作多忙,总要抽出时间回家看望他们。养岳父岳母身体不好,他请专人照顾他们。王海的父母勤劳了一辈子,为了让父母享享福,王海不让他们再种庄稼。有一次,父亲偷偷种了一块土豆,结果把脚弄伤了,王海知道后,立即从东莞赶回来,背出背进,扶上扶下,端茶递碗,擦脚按背,照顾了一个星期,并耐心地做父亲的思想工作,让他放弃种庄稼的念头,直到父亲脚好些才又匆匆赶回东莞。

 

吸收50余名老乡每年带回现金收入200余万元    

    通过在五金厂多年的打拼,王海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积淀了大量的人脉关系,同时也积攒了一大笔资本,为他自己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8年,王海在东莞市长安镇福发工业园区创办了海丰五金公司,研发和生产中高端皮带扣等五金件。由于其讲信誉,生产的皮带扣款式新、质量好,深爱客户好评。各地客户纷纷找上门来与他签订供货合同,有“梦特娇”、“七匹狼”、“奥康”等品牌,广东最大的皮具公司宏基皮具公司找上门来与他合作,产品供不应求。生产厂地面积也由当初的300平方米、员工20多人,发展到5000多平方米、员工100多名。

在广东捞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后,王海想到了家乡贫困的乡亲们还在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即便这样也很难填饱肚子。于是,他给家里打电话,让村里年轻一些的小伙子到他的工厂打工,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凉桥村的谭玉平小学毕业后,由于文化低,手部有残疾,找不到工作,王海知道后,给他安排了岗位,并为他找了一位师傅教他研发、设计方面的知识,如今谭玉平成了海丰五金公司设计部骨干,每月工资都在8000元以上。

丰溪村谭军到海丰五金公司上班已经有8年了,现在建了新房,买了新车,在银行里还有位数不小的存款,一家人早就过上了小康生活。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席卷广东,广东大批工厂倒闭。王海的海丰公司虽然未倒闭,但订单大幅减少。为维持生存,别的工厂大量裁减工人,而王海却没有这样做。他通过消减工人劳动时间的方式,留住工人,保障工厂运转。为了给工人发工资,他向朋友借债50余万元。这一年,他亏损了60余万元。2009年后,他的工厂挺过了危机,而且事业越做越大,工厂也经过几轮扩大规模,工人也显著增加。根据他的好友透露:“尽管他的企业越做越大,但他自己却未赚到多少钱,他把大量的利润都让给了农村出来的打工者。”

目前,王海的海丰公司为家乡提供50余个就业岗位,每年可以为竹溪带回现金收入200余万元。同时,王海还带动、资助竹溪老乡在东莞创业,现有两家企业产值过千万。

 

捐资5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0余名 

王海十分关注、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在商场打拼多年,公司越做越大,但王海却时刻惦记着家乡的教育,他说,这源于他没有完成学业的梦想,于是他把自己学习的梦想寄托于下一代和家乡的孩子们身上,希望他们不要困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2013年,王海同丰溪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张志军、彭友山、丁先平一起,出资50万元成立了“丰溪镇海丰爱心助学基金会”,设立了单独的账户,由丰溪镇政府、丰溪镇中心学校和捐赠人共同管理,每笔款项的发放均接受社会监督。该善款主要用于改善丰溪镇凉桥教学点和丰溪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对学习优秀且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援助,资助竹溪县丰溪镇的贫困中小学生和考取大学的新生。刘洁是丰溪镇五道河村人,父亲患有尘肺病,母亲务农,家庭十分贫困。2013年,刘洁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竹溪一中, 望着高中录取通知书,她哭了,她知道家里为了给父亲治病已经是“砸锅卖铁”了,不可能有钱供自己上学了。正当她心灰意冷的时候,海丰爱心助学基金会了解到了这个情况,于是给刘洁送去了1000元学费,解了她上学的燃眉之急。像这样受到“海丰爱心助学基金会”资助的学生还有40多人。基金会成立之初,王海曾经说道,不让每一个应该上学的孩子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剧,不能在我们的下一代上演。

 

投资500万建合作社为贫困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    

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是心中最大的心愿。为了响应竹溪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的号召,2016年10月17日,王海为竹溪精准扶贫捐款,并作为精准扶贫十大人物得到了县委县政府授牌表彰。

王海对于帮助群众致富有他自己的见解,他说,“农村老百姓具有迫切致富的愿望,但缺乏胆识、技术、资金和驾驭市场的能力,用简单的输血型帮扶往往很难奏效。”2016年,王海毅然回乡创业,带着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信念,投资500万元成立了“海沣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山场6000多亩、土地700多亩,主要种植黄莲、重楼、白芨等种植珍稀药材。吸纳当地贫困群众70多户以土地、山场、劳力等方式加入合作社,其中有18户贫困户常年在基地务工,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2万余元。另外,合作社还为每位务工人员缴纳了意外人身伤害保险。      

“以前的收入主要靠打工,自从王海带领大家种植中药材以来,我们在家门口也可以挣钱了,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贫困户何国英说道,现年56岁的贫困户何国英不能外出打工,为了增加收入,在海沣合作社药材基地里务工。她告诉笔者,丈夫在外地打工,一年辛苦到头,挣到的现金也不过两万多元,而自己在药材种植基地务工,每天能挣100元,中午还有免费的午餐,一年下来,可以挣到两万五千元现金,比丈夫挣的钱还要多,最重要的是不用出远门,家里有什么事情也可以随时照应。    

目前,王海正在积极筹划以“海沣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为中心,投资600万元建造一家集休闲、药膳养生、农业观光为主的养生山庄。

当笔者问他为什么回家乡创业时,他十分兴奋地说:“我的根在丰溪,虽然我现在广东有房、有车,有稳定的产业,也算是广东人了,这一辈子即便什么都不干,也能衣食无忧了,但我不能忘本,我的家乡仍然还很贫困,我需要兑现自己的承诺!”


相关阅读

竹溪天气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