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头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老家 > 蒋家堰镇 > 黄石头 > 详情正文

敖宗祠的家族秘史

 来源:老家网    

敖宗祠的家族秘史


山环水汇,一坝平畴,白墙黛瓦,绿色田园……这些所见之外,竹溪县蒋家堰镇的敖家坝,还有一个难以被人忽略的地方,那就是东边背山临水处,那幢沧桑而气派的古老建筑的所在。


这就是敖宗祠,又称敖家祠、敖氏祠。该祠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朝嘉庆、同治年间,敖宗祠曾先后遭到白莲教、川匪的劫掠而焚毁。现存的敖氏宗祠,是清朝同治戊辰年(1868年)重建后的遗存。

敖宗祠,坐东向西,面阔四间,纵深三进。由门楼、照墙、拜堂、祖堂、祧室、东廊、西廊七个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为抬梁式构架、单檐硬山歇顶。

大门之内的前厅和后堂,是祠堂的主要功能区,曾是竹溪敖氏家族年节祭祖、处理宗族事务的场所。

祠堂大门外,有四柱的砖砌门楼。柱为盘龙石柱,柱身贴各色瓷片。石质大门,浸染岁月沧桑,依然厚重坚实。门两侧,各一尊石狮,石狮前有石鼓,至今威严依然门楣之上,竖匾书“敖宗祠”三字,其苍劲有力,不减当年。

新中国成立后,祠堂的传统功能淡出,长年得不到保护、维修。特别是惨遭20世纪60年代“破旧立新”的厄运,破坏严重。然而,残存的拜堂、祖堂、东廊、西廊等部分建筑,依然显示出敖宗祠规制宏大、厅堂高大、工艺精美。

值得一提的是,其装饰部分十分考究,处处雕梁画栋。梁头、脊柱、斗拱等构件,绘有各种云纹、花卉图案。宗祠外壁,镶以“福、禄、寿、喜”为主题的浮雕,画有“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壁画。浮雕和壁画皆以青绿、土黄为主调,间以橙、赭,虽历经百余年,仍图案清晰、色彩鲜艳。敖宗祠的建筑及其装饰,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气息和艺术魅力。

敖宗祠也是鄂西北移民历史的重要见证。竹溪敖氏,于明代从江西省清江县迁入竹溪。据《敖氏族谱》载,“余族(竹溪)一世,自才表公始有,明时(明朝)自江右高安迁安城(竹溪)……”。该谱又载,“余家世(居)江西临江府清江县大塘卫,自才表公迁竹溪,其前世系莫考矣……”。

长期以来,竹溪县有“黄河道台敖家祠”的说法。据敖氏老辈人传说,明末清初,敖家坝的敖家走出了一个做官的,任过“黄河道台”。敖道台退休后,回到敖家坝老家,带头出资,修建了敖家祠堂,还续了家谱。道台,又称道员,是中国明清时期的地方政府官职之一。该官职通常为省(巡抚、总督)下、府(知府)上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这一有待考证的传说,或能够弥补有关敖宗祠的历史文献的空白。透过敖宗祠的沧桑身影,我们看到了竹溪一个移民家族——敖家坝敖家血脉传承的渊深历史,和坚韧创业的可贵精神。

中后期,大小祠堂遍布中国城乡但由于时间流逝、天灾人祸等原因,至今尚保存完好的,已不多见。而敖宗祠整体布局得体,构筑精巧,细部精细,雕饰精美,且至今保存较为完整,对于鄂西北明清时期的宗法制度、祠堂建筑、民风民俗、家族传承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见证意义。


相关阅读

竹溪天气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