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武陵山区 > 娄底市 > 涟源市 > 详情正文

非凡十年|措施“长牙齿” 饭碗更牢实——湖南省娄底市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纪实

 来源:老家网    


图为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锁石镇万亩油菜基地。娄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基层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湖南省娄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文伟表示。

如何确保耕地实至名归,是摆在娄底市委、市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作为耕地保护的主责部门,娄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重任在肩、砥砺争先。

为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近年来,娄底市采取一系列“长牙齿”的硬措施,确保农田姓“农”、良田种粮。

措施“长牙齿”,确保农田姓“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关系十几亿人的吃饭大事。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让每一寸耕地成为丰收的沃土,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基于此,娄底市从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入手,着力构建起“制度+技术+监督”为一体的耕保硬措施,打造耕地闭环保护链,让耕地保护红线“长牙齿”,确保农田姓“农”。

建立田长制是完善耕保制度、压实耕保责任的重要抓手。今年6月20日,《娄底市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方案》正式印发。6月30日前,各县(市、区)相继出台田长制相关规章制度。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田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担任副田长,分管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副市长担任执行田长。娄底市初步建立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田长体系及村民小组、种植户网格田长,让每一块耕地都有了守护人。这一新时代保护耕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探索,逐级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并延伸到村庄、农户,凝聚起政府、部门、群众的保护合力,以实际行动传递出娄底上下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坚定决心。

田长制的核心是责任制。以制度明确责任的同时,娄底市依托技术落实责任。娄底市卫星应用技术中心自2021年2月成立以来,在自然资源部、湖南省卫星应用技术支撑单位的支持下,建立了航空航天数据采集、管理、共享服务的业务流程,采用“自主航飞+公益+商业”的模式,建成市中心城区0.1米(季度)全覆盖,全市0.5米(年度)、1米(季度)、2米(双月度)全覆盖遥感影像数据集;为娄底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埠桥办事处、涟滨办事处编制“卫星遥感—耕地保护”专用图,辅助村一级耕地保护责任落实;为娄底市涟源市茅塘镇道童村、马溪村等10余个乡村振兴试点村提供耕地保护数据服务,准确分辨建设区、耕地保护区;通过图斑快递将每月发现的破坏耕地图斑推送到了村级管理人,村级管理人对问题图斑及时处置和整改。娄底市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对发现的问题图斑进行整改后复核,对整改不到位的进行通报,督促进一步完成整改,做到“疑似违法发现在初始、处理在萌芽”,有效制止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严明监督是打造耕地闭环保护链的最后一环。今年以来,根据娄底市委、市政府部署,娄底市纪委监委组织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对9起违法用地典型案例进行查处,共问责50人。集“制度+技术+监督”为一体的耕地闭环保护链,实现了遏制耕地“非农化”、确保农田姓“农”的良性循环。

防止“非粮化”,让良田种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娄底市采取一系列“长牙齿”的硬措施在遏制耕地“非农化”的同时,以提升耕地质量为手段,以提高种粮效益为核心,遏制基本农田“非粮化”趋势,让良田种粮。

娄底市冷水江市沙塘湾办事处杨桥、小横等村,因煤矿采掘造成地下水系破坏,再加上劳动力不足等原因,导致部分农田弃耕抛荒。冷水江市积极引导,争取各方资金500余万元,通过土地平整、修建灌排设施等,建成高标准机械化农田130余亩,实现农田变良田,为复耕复种创造了有利条件。冷水江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谢小军介绍,2022年,冷水江市将恢复耕地1145亩,恢复后的耕地将采取集中流转、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方式,有效推动抛荒耕地复耕复种。

娄底市双峰县为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出台《双峰县社会投资耕地开发项目管理办法》,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社会投资主体自筹,项目通过验收后,县政府采取“项目开发成本+奖励”的形式给予收益返还。奖励根据耕地质量等级确定。双峰县渝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燕告诉记者:“这一模式对我们投资者而言,资金压力蛮大的,所以更加有动力去把控进度和质量。”据了解,截至目前,双峰县社会投资新增高质量水田1005亩,新增粮食产能近20万公斤。

由于洪涝灾害频发、作物经常绝收,娄底市娄星区蛇形山镇花桥村的一块土地撂荒了15年。为将荒地恢复成良田,花桥村通过疏通河道、平整土地,将多年的撂荒地变成了适合中大型农业机械作业的高标准农田。目前,该地块已流转给种粮大户。

创新耕种模式,种粮有了获得感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和督察执法情况显示,一些地方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严重冲击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娄底市自然资源系统以创新耕种模式为核心,按照“稳妥、有序、讲道理、讲科学”的原则,对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田变成水产养殖基地或葡萄、黄桃等水果种植基地的,探索“种养结合”“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实现耕地“能恢复、有人种”。

一方面,推行“种养结合”模式。把恢复耕地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的道理讲清楚、讲透彻,引导农户推行“种养结合”模式,稻田里适度养殖龙虾、稻花鱼等,既保障双季稻粮食生产面积,又最大限度地发挥田地效益,让群众从“抗拒”转变为“配合”。娄底市新化县曹家镇水竹村龙虾基地整改就是一个典范,在做通思想的前提下,村“两委”班子租用挖机持续作业,龙虾基地原有的垄沟已全部平整,改造为适合种粮的稻田,32.8亩龙虾基地转变为双季稻良田。

另一方面,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因为种粮效益不高,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缺乏、农田大面积撂荒。恢复耕地首先要解决“有人种地”的难题,否则跳不出“撂荒—恢复—撂荒”的循环。为此,娄底市自然资源部门积极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将恢复耕地集中流转给种粮大户或合作社,承包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流转承包地或自己种植。水稻种植基地存在零散承包户的,由种粮大户或合作社统一开展抛秧、施肥、撒药等工作,零散种植户在获利的同时,慢慢转变了思想。新化县曹家镇白岩岭村50余亩农田撂荒多年,新化县自然资源局多次实地考察了解情况,经与村干部、村民商量,决定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复耕,有效解决了无人耕种的问题。

据了解,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娄底市专门出台恢复耕地工作方案,计划选取“即可恢复”“工程恢复”地块,2022年拟恢复耕地2.78万亩,实现耕地“进出平衡”,真正确保现有耕地一亩不少,确保农田姓“农”、良田种粮。

相关阅读

竹溪天气

回到
顶部